1个档案全宗,档案13万余卷,会计档案64828卷,教学档案43917卷,科研、基建档案10578卷,文书档案6996卷和2950件,人事档案5158卷,实物档案2903件……这是南航历史档案的一组大数据。截至目前,学校档案馆馆藏数量已超过13万卷,档案利用每年超过五千人次,而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递增。
从一定意义上说,档案是极为“脆弱”的,具有不可还原性,一旦遗失、损毁将无法弥补,所以在档案利用之前,如何科学地保存就显得殊为重要了。为了更好地实现馆藏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档案馆抓住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对档案管理平台进行了软硬件改造,定制开发了功能更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及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档案工作全过程控制和管理。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部馆藏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的录入工作,建立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而且对于利用频繁的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和实物档案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工作,建立了全文数据库。今后师生们查阅档案就更方便快捷了。”档案馆馆长王伟说。
走心:让档案“服务到家”
工作证、户口簿、房产证、保险单、病历记录资料等等,不少老师都曾为如何整理存放这些记录自己和家庭成员“成长足迹”的重要资料而发愁。记者从档案馆了解到,学校从2014年开始就印制了3000份“家庭档案建档指南及家庭档案盒”,免费发放给教职工,并举办家庭档案知识宣传展,为家庭重要资料的存放和使用提供方便,使家庭生活更具条理化。这在当时南京各高校中还是第一家。
“从事档案工作时间越长,对一些重要资料不慎丢失的现象越感到惋惜。我们想从普及‘家庭档案’意识做起,帮助更多老师了解档案、重视档案,关注档案,参与档案,只有档案走进师生生活,档案工作也才能真正‘活’起来。”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道。现在,这项服务已经连续开展三年了,从最初的鲜有所闻,到现在的人所共知,教职员工的归档意识开始逐渐养成并不断强化。据工作人员介绍,“家庭档案”收集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婴幼儿成长档案、学生时代档案、工作足迹档案、医疗保健档案等10大类,它完整摄入了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镜头”,也成为一个家庭“成长足迹”具体而生动的“浓缩版”。
建档有其科学方法所在,档案馆为此还精心制作了一份建档指南手册。手册中对“家庭档案”的科学分类整理方法具有详细的介绍,将所有档案目录装订在一起,就形成了“家庭档案”全引目录,既便于家庭档案检索利用,也便于对其中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完善。王伟说:“根据法律规定,家庭档案归属个人所有,家庭对家庭档案有转让的权利。最初的时候,档案馆的相关配套工作还不成熟,当时的‘家庭档案’还是由所在家庭成员专门负责保管,我们提供业务指导。现在,经过学校这几年的大力支持,档案馆开始逐步具备接收老师们寄存或自愿捐赠的‘家庭档案’的能力,也就可以从专业角度更好地做好档案的相关保存和维护工作了。”
舒心: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走路
档案工作不仅需要服务在校师生,也要为已经毕业的校友解难事、办实事,做好后勤保障。曾经为了拿到一份在校成绩单愁坏了邓焱如校友。邓焱如是我校1995届毕业生,现在昆明工作,有一年因为办理出国手续,急切需要中英文成绩单各一份,由于路途遥远,南京又没有亲朋好友代办,这让邓焱如一时没了主意。就在邓焱如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校档案馆接到咨询电话后,主动提出帮他代办并将成绩单邮寄到昆明。这样一来,包括翻译费及邮寄费,邓焱如只花了103块钱。档案馆的这一主动服务措施,不但避免了校友外地往返的路途之苦,更为对方节省了上千元的往返路费。收到成绩单后,邓焱如几次打电话向学校表示感谢:“这么多年了,母校还是让人感到那么贴心,那么温暖。”
一直以来,师生有一种普遍的感受,档案馆多是采取以现场查档为主,电话查档为辅的查档方式。随着学校深化校内综合改革的开展,如何进一步适应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呈现工作的新局面,成为“档案人”面临的又一个“思考题”。“如果换成是我,难道我想仅仅为了一份简单的成绩单就大老远飞回来吗?我希望学校能有一种怎样的服务方式?”对此,档案馆的选择是,变被动为主动,急师生之所急,努力实现档案服务思路的新突破,服务范围的新拓展。用他们的一句话说就是:“尽最大努力为档案利用者解决问题,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档案利用者满意。”
在这一档案工作理念下,近年来,档案馆一改“重藏轻用”的思想,树立起“藏要用”的观念,变“坐守”档案库等待别人来查档案的“以我为主”,为“以用户需求为主导”“以利用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过去,学生到档案馆办理出国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在读证明等事宜,需到档案馆、教务处、研究生院、党政办等多个部门盖章。这种做法从开始一直沿用到2014年,已经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改变这一现状,档案馆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自2015年1月1日起,档案馆开始推行一站式服务,学生到档案馆办理学籍档案,包括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在读证明等材料的翻译、复印,只需加盖档案馆公章,即可完成全部办理,切实简化了办事流程,方便了学生,提高了效率。也是在这一年,档案馆还开展了“迹忆”毕业班级档案、学生社团档案的收集,为学生留存下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王伟说:“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无论在学校还是毕业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母校其实一直在你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网络服务的快速发展,档案馆在2017年初正式启用学籍档案网上翻译预约系统,只需注册登录学籍信息就能提交相关预约服务,提交订单后网上直接缴费,选择到档案馆自取或快递邮寄服务方式,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真正实现了“淘宝购物式体验”。
暖心:南航人,他们从未离去
在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征战的65年里,南航涌现着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名字。他们中,有的从南航“白手起家”建校伊始,就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甘之如饴,奉献一生。虽然,他们中有的已经魂归九天之上,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精神信念、他们的学术风范始终滋养着南航这片沃土。对于学校来说,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南航人既是南航精神的代表,也躬身铸就着南航品格,塑造着南航文化。为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建档,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礼敬,更是面向南航历史的责任传承。
2016年7月22日,著名核科学家,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陈达教授不幸逝世。陈达院士去世后,档案馆主动联系陈老家属,盼望能将院士相关实物捐赠给学校,为所有南航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努力,档案馆共收集陈达院士实物档案106件,包括《陈达回忆录》手稿,代表性论文、著作原件,清华大学学习档案,学习、备课及工作笔记,生前立功奖状、奖章,将军服和军官证,院士生前使用的手风琴等等。这些实物的绝大部分都在当年举办、至今仍在展出的“将一生献给祖国的核事业——优秀共产党员陈达院士生平事迹及实物展”中与全体师生见面。
还有今年3月20日离开我们的张世英教授,早在1959年就调至南航工作的他,为我国航空航天教育事业辛勤耕耘30余载,被王适存教授誉为南航“三张王牌”之一。张世英教授去世后,档案馆主动联系张老家属,收集张老实物、照片档案几十件。通过对这些档案信息的详细整理,学校精心制作发布了整整两组《一代风华 百年世英——深切缅怀著名飞行器进气道专家张世英教授》的专题报道,为广大师生全面展示了张世英教授一生对党、对航空工业、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奉献。
这些实物档案不仅再现了老一辈南航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辉岁月和历史记忆,更成为了教育全校师生、全体党员的鲜活教材:“在深化校内综合改革,争创‘双一流’的关键时期,如果每一位南航人都能对学校多一点热爱,对事业多一点担当,对他人多一点友善,对自己少一点计较,何愁南航事业不兴、一流不成?”据了解,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档案馆陆续启动为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师”和一线教师工作建档的服务。
截止目前,档案馆共收到张阿舟教授、余承业教授、程宝蕖教授、云铎教授、吕庆风教授、彭成一教授、陈绍廉教授、胡俊辉教授、张玉璧等老师或家人捐赠的实物档案500多件,此外还有航天学院捐赠的“天巡一号”小卫星全套技术资料等等。“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是档案工作的服务路径,更是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充分挖掘发挥档案的信息优势,与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同向同行,为“双一流”建设汇聚正能量,档案工作的魅力也将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南航自考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