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次遭遇大学毕业生失业潮。
当时的中国进入非常时期,本国政局动荡,又值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际,西方国家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社会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大幅降低。1933~193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5200余人,其中2000余人待业。
75年后的今天,这个失业数字扩大了数千倍。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将临时超过1000万(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
从招生人数变化的曲线看,1998年之前,全国高校每年招生数目基本上呈缓慢增加趋势(刚刚恢复高考之后的几年,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录取人数,有几年数字是逐年递减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十年文革导致大量等待高考的知青、同时当时的大学处于“清空”状态,允许知青们在最初几年被“释放掉”)。1998年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达到160万。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人,几乎达到1998年招生人数的6倍。
大学扩招,全国从最初5%的毛入学率一跃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10年中,“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而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十年大跃进,带来的好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以前多多了;带来的问题,则不仅仅是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更有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平衡、高校的腐败滋生等等。
据悉,教育部门已经在做2009到2020年的规划,本刊期望本组文章能对未来高教带来借鉴和参考意义。■
武大诸多问题或许正是自2000年合并组建以来才开始酝酿,只是种种潜藏的问题直到2009年才悉数爆发出来而已
武大落寞
《科学新闻》(中科院主管)记者 孙滔(发自武汉)
武大人一直喜欢将自己校门上的6个大字自左向右倒着念出来:“学大汉,武立国”,在朗读声中,武大人会感到一股大气和威武。今年60年国庆庆典上,湖北“凤舞九天”彩车电子屏上还有几秒钟显示了这个校门牌坊,这让很多武大人念念不忘。
但武大人的心情在2009年是注定沉静不下来了。
不光是在媒体曝光的一系列负面新闻让武大人颜面无光,武大人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失落。教育部在今年11月悄然启动“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据悉,有11所名校列入该计划,但武大未被列入。“基础学科堪忧”的想法一度在武大人的心头萦绕。
珞狮北路高架桥工程残局还矗立在武大门口,该工程的些微动静都使得武大人担惊:在这场对外较量中,武大完败是迟早的事。
还让武大人揪心的是,有传言说哲学系著名教授邓晓芒要离开武大到华中科大去。
就在武大今年的116周年校庆前后,生命科学学院西面的广场上新树立了一方大石头,上面刻着顾海良手书“止于至善”4个大字。有武大人猜测:是不是这个地方放个大石头风水好,可以把武大的晦气震一震啊??更有武大人传言:“这么一块破石头花了40万,运费5万……?”
沉沦,这个字眼总会不时出现在武大人的心头。至少在一部分武大人看来,他们的这种沉沦,是从武汉大学十年前的合并、膨胀开始的。
合并
武汉大学的四校合并与“985工程”有关。
1998年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教育部领导提出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主旨的“985工程”。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确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且两校分别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之后在1999年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哈工大和中国科技大学也先后进入“985工程”,并获得9亿~14亿元不等的各级经费支持。
这个时期一些重点高校按捺不住了。在湖北省,当时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显然是“985工程”可能的入选者。据多方考证,湖北省有意促使两校合并,以便有更充足理由入选“985工程”。
武大和华工有着血缘关系,武大的校史中写道: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但双方最终由于各种利益问题未能达成一致。
尔后,武大联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时试图邀请同济医科大学加盟,但医学实力强劲的同济医科大学因为不愿武大人来掌控(原同济医科大学是原武大医学部和同济医学院合并的,在2000年之际,原同济医科大学是由同济分支掌权,他们不愿意看到武大分支掌权。武大前校长刘经南语),所以同济医科大学投奔了华中理工,成为了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任心廉、侯杰昌分别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
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也于是年合并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
两校均于2001年2月份同时进入“985工程”。不过两校得到拨款并不同。武汉大学得到教育部拨款4亿元,同时加上湖北省拨款4亿元共计8亿元,而华中科技大学得到教育部3亿元、湖北省3亿元共计6亿元拨款。
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囊括了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等11大门类,当年武大有3500余名专任教师,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今年3月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武大学科更综合,武大的文化理念是比较放得开的,这可能对同济更有利,“他们(原同济医科大学)后来也有点后悔”。
揽才
武大确实为了四校融合付出了不少努力。这从出身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于2003年出任武大校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2003年7月22日刘经南接任校长的大会上表示,社会各界对武大寄予厚望,武大要谋划发展。张保庆特别提到武大要加强团结。刘经南也表示,将以提高武大的综合实力为目标,把武大办成中西部最好的大学。
就在同一天,教育部同时决定:陈昭方教授任武大常务副校长。
刘经南在接受《科学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心中有一所理想的大学”。他说,老师应该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不需要为吃喝拉撒等杂事俗事发愁。
刘经南特别提到行政系统庞杂的问题,他说2006年武大行政机构精简了20%。不过他说这是个“螺旋式精简”的过程,即:精简后又膨胀,膨胀后再精简。
2004年12月,武汉大学以百万年薪面向全球招聘国际软件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据称有海内外30多名优秀学者前来应征。这在当时是高等教育界的一条重大新闻。
这次招聘中,武大校友周怀北出任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舒红兵也上任了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但这项大手笔招聘秀并没有延续下去。刘经南表示,2004年和2005年新进人才较多,并且很大一部分是校外的。但是“一个程序玩熟了,就会发现仍有漏洞”。刘经南提及,2007年和2008年的招聘,很多院系就不去努力向全球公开招聘过程,又只聘用本单位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武大隆重请来张在元接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这一举动是与武大合并和扩招环环相扣的。
武大的城市设计学院(原城市建设学院)是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于2000年12月合并组成。2003年,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又先后并入。这时城市设计学院的建筑专业还没有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武大城市设计学院委书记张龙根曾对媒体解释说,“张在元有个外号叫得奖专业户,学校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国际上的一些影响,他的视野也相当开阔。”
时任武大校长的刘经南三请张在元,甚至通过前校长刘道玉来说服张在元回到武大。2005年,张在元作为引进人才回武大出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至于2009年发生沸沸扬扬的张在元“解聘门”事件,则是后话。
(责任编辑:南航自考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