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一场持久战

时间:2010-02-08 10:56作者:admin来源:未知点击:

学术课程、热门专业不一而足   通识教育、连读模式应运而生
高校专业调整,一场持久战


  大学生们在为找工作发愁,金融危机下的美国高校正纷纷采取对策:托马斯学院对学生打下了找工作的包票,如果毕业后6个月找不到工作,可回校读书,学费全免,或由学校支付一年贷款;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取消了哲学系;密歇根大学砍掉了式微多年的美国研究与经典著作研读专业;在“英语应用”的课上,学生们阅读《推销员之死》并学习社交、写简历以及如何顺利应付面试。


  甚至在入学之前,学生以及家长们就在盘算投资回报的问题,特别是上大学的成本这么高时,专业和就业之间的捷径在哪里?回答此类棘手问题的压力迫使大学从招生办公室到就业中心都必须作出改变。而让大学管理者担心的问题还有,假如学生们过早进行专业学习而忽视基础学科,他们会把注意力只放在挑选所谓的最佳专业上面,从而失去发掘自己真正潜能的机会。


  美大学为就业调整专业


  “你打算凭你的专业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令人发疯。在经济紧缩之时,人们对专业要求更多。”德州大学文科教授布鲁克斯说。


  加州大学对40万新生的调查显示,在1971年,37%的学生认为财富必不可少,而73%的人更关注的是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但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了逆转:78%的人将财富作为人生目标,只有48%的人追求实现人生价值。于是,很自然地,商业成为过去15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也在激增,许多研究机构建立环境科学系。新的世界格局下,大学开始增加汉语和阿拉伯语方面的专业。2002年以来,密歇根大学学习亚洲语言的学生增长了38%,而法语专业学生减少了5%。


  在上一代人看来,收缩古典课程或哲学课程是不可思议的。伟大的思想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但如今,随着预算的收紧,攻读这类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奢侈。去年春天,路易斯安那大学讨论是否取消哲学专业,因为该专业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只有3.4名毕业生,2008年更是“颗粒无收”。


  在密歇根大学,随着经济衰退的到来,就业市场受到特别的关注。科尔曼校长表示,5年前,10%的学生(约600人)高中时就学习商业课程,这促使大学推出了100门创业类课程,包括“金融杠杆研究与商用”和“创业实践课程”。明年,学校还将对创办高科技公司的学生授予硕士学位。科尔曼说:“我们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工具、收集并分辨信息。我们教他们怎样进行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选择。”这些技能是商科一向引以为豪的,但现在他们得拼命解释这和就业、薪水之间的必然联系。


  国内专业调整变化不断


  关注“专业”和“就业”之间微妙关系的不止是深具市场头脑的美国大学。在最近召开的201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教委就明确表示,毕业生就业状况将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今年,将加大高校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率持续下降的专业采取相关措施。


  和欧美国家历经数百年发展、日趋完善和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专业调整”可谓近几十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这从近30年来专业数量的戏剧性变化便可见一斑——据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教委高校专业评估专家唐安国介绍,1980年,国内大学本科专业数为1039种,但由于过去按照传统职业分工划分的专业存在过细、范围过窄、不适应时代需要等问题,此后经重新规范调整,到1998年已“瘦身”至原来的1/4,仅249种;而接下来的10余年是社会飞速发展、高校大规模扩招的黄金时代,专业数又随之急速增加,与新兴产业结伴而来的新专业令人目不暇接,保守估计数量至少要翻两番。


  另外一组数字背后蕴涵的信息更耐人寻味:1998年,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人数为340多万;2008年激增至2000多万,短短10年增加了5倍多,高等教育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化。唐安国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按照功能,大学专业可分为学术导向、职业导向两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单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大学专业也从过去的学术导向为主开始分化,越来越多职业导向的专业应运而生,多元的格局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与公立大学相比,以生源为生命线的民办院校千方百计要推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在新专业设置上更为灵活,诸如报关、酒店管理等一些从前隐藏在外贸、旅游等专业下的小类别也得以自立门户。


  另一方面,在众多学生、家长紧盯专业的同时,近年来,不少高校却在花力气试图打破专业的界限。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高校兴起的通识教育,正被国内不少大学尤其名校所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一般可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志趣提出想选的专业。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则将所有大一新生囊括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新的时代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搜索、分析判断、独立思考以及人际沟通等基本能力。这些东西不是哪一门具体的学科能教给你的。”复旦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承功教授表示。


  专业不是万能的


  事实上,对热门专业的追求有时候会“事与愿违”。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提供方麦可思公司日前发布报告,对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一系列近年来广受追捧,实际上供大于求的“热门”专业亮出了红牌。


  刘承功告诉记者,所谓的“热门”专业泛滥,是国内高校专业设置的一大弊病。以法学专业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国内高校的法学专业点增加了1.7倍,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5倍。而2005年一年,全国新闻类专业点就新增了202个。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高校重复设置20个以上的本科专业有100多个。于是,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比纯理科专业学生更为找工作发愁。与之相比,国外大学更注重对人才的分层次培养:比如美国大学本科并不设法学、医学等专业,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是从卫斯理女子学院本科毕业后再报考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高门槛决定了法律人才在美国的高端和抢手。在国内,已经有大学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从2009年起正式停招管理专业本科生,转为从全校大三工科、理科专业学生中选拔。经管学院管理专业和经济专业改为本硕博连读或是硕博连读。刘承功相信,连读模式将是国内大学培养高端人才的方向。


  根据热门职业“度身定制”专业的想法还很可能遭遇“计划跟不上变化”的窘境。互联网上流行一时的幻灯片“did you know”让人深思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未来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6年前也许根本不存在。看来,想靠一个热门专业“一招鲜吃遍天”并不现实,有鉴于此,不少大学在考虑增设新专业时越来越谨慎。一位从事大学教务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大约2004年前后,学校就放缓了之前的扩张步伐,在专业设置上开始收缩。“学生们对专业考虑过多,但和你获得的技能和经历相比,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布鲁克斯提醒说。▲

(责任编辑:南航自考办)

+联系方式

24小时招生报名咨询热线:13813991986

QQ:2695552009 微信同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接本-自考助学本科 圆你名牌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