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大学生班”折射高校培养弊端

时间:2009-12-22 20:00作者:admin来源:未知点击:

        如今,技校“大学生班”的热度丝毫不逊色于“万人挤独木桥”的高考,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实早在2000年,中国航空工业贵州高级技工学校就首开先河,录取10名大学生进校“回炉”。紧接着,广东、山东、江苏、江西、新疆等地陆续出现大学生“回炉”现象。

    刚开始,人们对大学生“回炉”技校颇有微词,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技能型人才的“人气”居高不下等现实佐证越来越明显,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从技校“回炉”到“大学生班”

    从学历层次和文凭的含金量来讲,手持高学历文凭的大学生在职场上都应比技校生胜出一筹,但他们却在就业路上处处碰壁。曾几何时,我们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眼高手低”,可如今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已不再新鲜,甚至与农民工同工同酬了,大学生就业却依然尴尬。大学本是积累丰富知识的殿堂,是造就全面人才的最高学府,可许多从里面走出来的学子要经过技校“镀金”才能成为真正发光的“金子”。不得不承认,不管是之前的技校“回炉”还是当前的技校“大学生班”,的确都是解决眼前大学生就业难、弥补大学生能力不足的一项有效的权宜之计,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技校“回炉”到开设“大学生班”是培训大学生技能的一大进步,技校在帮助大学生补上职业教育这一课的同时,其教育模式也在逐渐完善。最初的“回炉”是把大学生安插在普通技校生的班级,让他们从头学起,学习时间一般是两到三年。但“回炉”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且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技校学习中一点就通。如果还要按部就班地培养,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可能导致学生所学技术过时,错失就业良机。

    针对种种“短板”,“大学生班”这一完善模式便应运而生。一方面,“大学生班”避长补短,砍掉了不必要的文化课,减少理论学习时间,专门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技校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争取与用人单位合作,确保“大学生班”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既能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又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真正实现学生“靠技能成就事业”的就业梦想,可谓是一种好的模式。

    “大学生班”折射高校培养弊端

    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香饽饽”,即使金融危机来袭,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毕业生经受不住这场“寒冬”的严峻考验,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事实证明,许多大学毕业生空抱着一腔理论知识而缺乏应有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一技之长,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折射出当今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便是其最大的弊端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培养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学理念趋同,缺乏特色。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严重,一律向研究型大学看齐,一味追求高、大、全,不注重办学特色,“千校一面”的现象导致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殊不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研究型人才只是少数高校的任务,90%以上的高校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全国共有高校2663所,其中研究型大学有100所左右就足够了。

    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课居多,实验课比重过小。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理工科专业四年中开设的实验课数占全部课程总数的平均比例还不到30%,即使在厦门大学、复旦大学这样一些重点高校也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

    三是高校越来越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扩招以前,高校的教育资源还是能基本满足学生要求的,几个学生就可以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而现在十几个人也未必有一套设备;以前学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实践,企业还给学生提供补贴,而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实习不闻不问,即使交纳实习费,学生也未必找得到实习机会。

    四是教学模式仍以经验式教学为主。在我国众多高校里,“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很普遍。很多大学教师仍以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缺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与实践脱节,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也是以一张试卷论“英雄”,过于局限于考核学生的记忆性知识,没有考察学生在一定环境下是否可以使用参考资料,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去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

    学校、学生、社会

    应“三管齐下”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一群纸上谈兵的“赵括”,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也难怪在人才市场上能真枪实干的技能型人才要比高谈阔论的大学生吃香。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大学教育一无是处、一无可取。但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那么该如何弥合大学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就业缺乏技能的裂痕呢?

    首先,各类高校要正确定位,在办学特色上多下功夫。除少数“985工程”大学外,大多数高校应该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目标,主要培养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培养大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学校和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高校要自我反省,从技校开设“大学生班”等现象中获得启示,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除了要合理设置高校课程,科学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让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之余,及时通过实验课和课外实践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还要加大对与学生实践有关的投入,如增加实验室及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在校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等等。

    再次,大学生要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学校提供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处在眼前“觅食艰难”时代的大学生要想成为真正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在自觉努力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主动寻找机会多投身社会实践,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自己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磨炼下快速健康地成长成才。

    最后,关注大学生、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伟大事业。因此,社会各界都应介入大学生培养和就业问题,贡献出各自的一份力量。如就业指导部门和高校应为大学生提前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牵线搭桥,并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部门应为大学生进入准工作岗位锻炼提供各种便利。

    技校“大学生班”给大学毕业生们插上了一双双“技能”的翅膀,为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增添了希望,同时也给社会和高校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将激发社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道路上努力探索改革的新思路,为莘莘学子们的未来创造另一番美好景象。
 

 

(责任编辑:南航自考办)

+联系方式

24小时招生报名咨询热线:13813991986

QQ:2695552009 微信同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接本-自考助学本科 圆你名牌大学梦!